可能你近期也看到过一些关于火葬场排队的传闻,即便自觉离那个地方还很远,但不论是一时爽,还是一直爽,最终的一种归宿还是火葬场以及...
土葬、海葬、天葬、树葬...
最传统的土葬,会有一个明确的地理坐标和死者铭文,告诉与之相关的人们「某某埋在那里」。入土为安,不知这个「安」可否解释为「安全感、安定而不再漂泊」。庆幸的是生前的安居之所动辄几百万,终于在安息之后不必为一块墓地破费透支,嗯,死人不能还贷。
我不喜欢火葬和土葬,我的骨骼或骨灰,倘若还有灵魂,我是不愿它们被关在一个狭小的封闭空间里的。我也不需要一个确定的位置来供家族后人来祭拜,像我这样的平凡人,用不到三代,就将被所有人遗忘。
海葬、天葬和树葬都是浪漫的,不仅源于其道法自然,也因人对灵魂的「迷信」——我即如此。
我还想象了一种最浪漫的遗体处理方式:先天葬,后海葬。这样人体的有机物分食给秃鹫,灵魂附体后就可以一同展翅高飞;剩下的骨骼火化后,又将作为滋养花草树木的无机物产生新的能量,转世重生也就如此吧?
这么看来,传统土葬和一众生态葬相比,似乎传达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理念和价值观。且看一例:
2011 年 5 月,基地组织领导人本·拉登被美军海豹部队第六分队袭杀,为防止本·拉登的坟墓变成日后成为伊斯兰激进主义者朝圣的圣地,美国 ZF 舍弃了穆斯林习用的土葬(尸身要朝向麦加方位),于卡尔·文森号航空母舰将其海葬于北阿拉伯海。但是拉登所属伊斯兰教派一般使用土葬(只立碑石,不能有任何标记),美国此举被视为亵渎伊斯兰教派传统。
最后,说说树葬,有点介乎两者之间的意味。想象一下:把骨灰扬在某个图书馆旁的树丛里,有灵魂便看书,与书友们谈天说地;没灵魂便做一颗生机盎然的树,给过往学子遮阴避日,看他们谈一些含情脉脉的恋爱。既依附建筑而拥有了大致的坐标,又不至因为一个盒子而失去看见阳光、云朵,呼吸空气,聆听鸟叫的浪漫。你说呢?
这家伙太懒了,什么也没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