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麦当劳化」的进程中另谋出路



上图(via reddit)是美国得克萨斯州的达拉斯动物园麦当劳店(Google 地图街景地址,此链接街景地图中能看到最早的跟图一一致的外观是在 2018 年,结合图一的清晰度,其标注的 2009 年应该错误的),不看天气,单看门头,如果建筑是有生命的,那后者就显得班味十足。这并不是我讨厌极简设计,且引入图片对照也并非要讨论审美问题。
这和我对过去 20 年的生活感受是一致的——越来越不讲究,变得乏味粗糙,别去细看细品。
世界越来越像一个巨大的流水线。就连麦当劳本劳,也在变本加厉。
虽然这里用词贬义,但却无意去批评。我觉得对于这种变化,留意和观察也是一种有效的缓冲。因为如果我只是一味的顺应「麦当劳化」,甚至打不过就加入,那自己也会更快变得乏味、油腻,而这甚至与年龄无关。况且,我也享受了「麦当劳化」的诸多便利,不能「端起碗来吃饭,放下筷子骂娘」是吧?
麦当劳化(McDonaldization)的概念中,前有「控制」和「效率」,然后有「可计算性」和「可预期性」。
我之前在 由「随便坐,扫码点单」勾起的陈年老帖 提到的扫码点单,即一种按部就班的「控制」。有一次新来的服务生还因为多次提醒顾客扫码而非现金的执着态度惹怒对方。这种敷衍的服务方式,正是这种控制性带来的后果——一切按部就班,缺乏灵活性和人情味,服务中的温暖和用心被技术和管理挤压殆尽。
现在人们大谈 AI 取代人工,接下来那些无法适应 AI 服务的人类仿佛都要被遗弃。就像我听到丰巢柜旁那个骂完手里的智能复读机后又一口气摁键摁倒最后一个 0 的人,他如果连「人工客服」也无法连接了,该是何等无奈。
再说效率,体感接触最多的就属吃饭的事儿吧。有点纠结,有抱怨出餐飞快一眼预制菜,也有在点评 App 里因为上菜慢给差评。想要尽可能满足这种既要又要,就很难。商家也在动脑筋,比如这一盒外卖,食材烹调没法给你匠心独运,那就在摆盘包装上下功夫,于是「精致」以更外在,更肉眼可见的方式呈现。这便是我感受到的「别去细看细品」。
当然,外卖这事儿更是「可计算性」的典型案例。将一切量化,时间、数量、成本,以实现可控的结果。
最后是「麦当劳化」追求的「可预测性」,即在不同时间和地点提供一致的产品和服务,以减少不确定性。那么,同质化、千篇一律的乏味感也伴随而来。建筑是个典范,如果你稍加留意,便会总结出根据楼盘建筑外观识别开发商的「闲功夫」。如此种种,导致无论走到哪里,视觉、消费体验都似曾相识。
以前人们会像图一那样,费工费力地打扮下自己,呈现「麦当劳化」之外的多元化形态,多招人喜欢啊。现在都去玩互联网思维了,比如搞个 IP 联名,简单,加印图案就行,用 AI 生成就更省了。
好吧,当下生活的主流就是降本增效,大概是从互联网溢流到现实的方方面面。那我也预测下,接下来 AI 会极大加快这一势头,普通人难逃「提前退休」的命运,别光沮丧,这可能是好事。
如果卷不动 AI,加入不了「麦当劳」,我还可以尝试经营那些隔离 AI 和去「麦当劳化」的生活消费场景。比如,有意思的是,我逛街时就发现了一家名叫「提前退休」的店,做茶饮果汁的,你可能会说这跟满大街奶茶店有啥区别,不都是卖喝的么?我觉得不尽然,你看,小店选址在老居民区,租金肉眼可见的便宜。左边紧挨的门店好像还是修五金配钥匙的杂货店,它这么突然闪出来,虽说画风奇异,但不正合去「麦当劳化」的意图么?它不在网红街,也不跟其它妖艳的奶茶店扎堆堆,它与五金杂货为邻,没有给房东打工的压力,选择提前退休,用慢化解快,用另类标明不被同化的立场,再用服务和环境提供些麦当劳们和 AI 给不到的情绪价值,不也是一条出路么?
截图了一条情绪价值满满的点评

最新回复 (0)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