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主持人、记者。都在网络上流传着标志性的争议。
鲁豫的标志性是那句被调侃成梗的「真的吗?我不信」,被某些人认为这人傻愣、花瓶。
柴静的标志性是对丁仲礼院士的气候问题采访,被某些人认为预设立场,屁股坐歪。
对此我有点疑问...
第一次见到鲁豫这个名字是高中时读的一本书,作为凤凰卫视的主持人在一档欧洲文化旅行节目中采访某作家,节目我没条件看,但你知道能在早年凤凰卫视做这类节目主持,怎么会是某些人评价里的「花瓶」呢?
相反的,我觉得鲁豫有点像文学方面的 AI 大模型,阅读量惊人,记忆力超人,思想性动人。随便找一档长访谈节目(岩中花述 Podcast)就能感受到,推一期:
但是这些完整的作品就像长视频,和类似「真的吗?我不信」如短视频的片段相比,后者的传播效率是碾压级的。我估摸即便你让那些嘲讽花瓶的人知晓这些,也会发出鲁式疑问:真的吗?我不信。毕竟那些已经完全碎片化的大脑是没有长文本阅读能力的。
2010 年柴静对丁院士的采访,15 年前了啊,再提起仿佛电子考古,依然堪称经典。
我不懂记者会进行那些科班的专业训练,但就采访而言,我觉得柴静和丁院士的对话很成功——信息量饱和。
试想,柴静如果提出一些「你好我也好」的问题,丁院士诸如「中国人是不是人?」,「地球不需要拯救...需要拯救的是人类」这样饱含哲思的金句还能被引出吗?好的提问就是「抛砖引玉」,用感性勾引理性;用立场触发格局...不是吗?让访谈近乎辩论,是真理越辩越明,不是吗?
我问的客观客套,你答的四平八稳,这种采访能「碰撞」出更多的信息吗?会更有记忆点吗?或者说柴静这么问,大大的坏,大写的差,那么请在保留丁院士的经典的前提下,模拟一场中立的、高级的提问看下呢?
我觉得采访也是一种角色扮演,特别是问题指向公共议题时。提问者抛出从利益各方出发的问题,会让问题讨论更全方位,甚至还能更加凸显受访者原本观点的坚定性。提问者像扮演容嬷嬷的恶人一样,像在俱乐部比赛中对国家队队友飞铲的球员一样...剧情和比赛结束,容嬷嬷和紫薇相视一笑,球员彼此拥抱交换球衣,观众看了一场精彩劲烈的对手戏,正常不就剩鼓掌么?你想想,那些对容嬷嬷的扮演者,对飞铲的球员还咬牙切齿、口诛笔伐的,是否有些太入戏了?
请注意,这里仅对采访本身论述。至于柴静个人的立场衍生片《穹顶之外》、公知标签...吵架的话题,不感兴趣。
总之,作为主持人、记者的职业人,鲁豫和柴静的作品是我觉得言之有物且物品丰富的,比时下泛滥的「假大空」情绪片观感好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