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阅读第三层次的分析阅读
#每天输出50字/早起学习闭环️ day4
“写作是一种沟通,作者写观点,读者用思考回馈。”
思考前提是,分清“假设”、“能证实的观点”、“不证自明的真理”,还要区分清“知识”VS“观点”。
7-阅读与写作的互惠技巧 --- 作者建造房子,读者拆房子;
房子是一个整体,是复杂、层次、纵横交错的结合,由表向内,发现房子的架构,抓住作者的意图。
观点为主题服务,
写作的主要目的是表达主题,比如:什么样的人是幸福的,围绕这个主题进行各样观点论述,观点(论点)向主题的本质展开。
闭环是每天学习的闭环和学习内容的闭环。规划-计划-执行-监督-持续改进,形成闭环,戴明环。
【新知】
①什么是知识,什么是观点。
“知识”=无法否认的真理,通常是观点+理论支撑
“观点”=个人评论or判断
②梳理时,要区分梳理“假设”、“观点”、
“真理or规律”——主要是筛出“假设”,新/旧知=观点(学习复盘中),
模型输出=规律or真理(输出小红书时)
【旧知】
①关于知识和观点的感受:
→观点会不同,知识也会迭代,所以知识不都是真理,观点会打架,知识也会有争论。这很正常。
→联想到自习小组聚会: 阿d讲关于糖的推广。
糖被推广,不是因为它好,而是因为巨大的利益驱动,是资本觉得它好。
所以知识的辨别,更多应该是辨析,背后支撑的理论到底是否有效可行,需要实践和时间的验证。
10-化解争议
规则11,尊重知识与个人观点的不同,在作任何评断之前,都要找出理论基础。
知识:我们并不希望大家认为我们主张有许多“绝对”的知识。
知识不等于真理,真理未必正确。所以知识是什么,怎么定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
无法做到绝对的地步,知识是有用的,随时可以更正的,知识是有理论支持的,但是又不等于结论;像是在日常生活与专业之间,上升而来的总结,我们日常生活有些证据支持着我们,被推翻意味着不是绝对的。但是如果走向相对一面,则变成意见?
意见:存在于表象和本质之间,是相对主义,太阳散发的光芒,我们只见其光芒,五颜六色,各种意见,今天说是蓝色,明天是橙色,不见其本质太阳。我们要见其本质,绝对主义(柏拉图)。---《理想国》-第五卷
想到了帆动,是风吹动帆,还是帆自动,还是自己的心动,一段典故,说禅的故事,很有意思。--- 忘记了出处那里。
明白了,这段话的意思是,知识的存在具有价值,尽管有好有坏,值得我们去尊重对待它,个人的观点也是如此,就像一个人的成果,值得被尊重,且不说对与否,在最终的评论之前,我们应该就讨论的事情,找到依据,围绕事情来讨论,就事论事。
原文这段话值得琢磨。
【TODO】
①用梳理辨别—何时读慢,何时读快
—→记录下的内容是否有用?
比如,今天读的,作者一大串不太口语的话,到底为了哪个核心词、句服务的?
②读难读的书,扫简单的书。
读出声比反复回看更有效率。
4-阅读的速度
不是因为速度而阅读,而是因为理解阅读,不是为了看清字,更加是看清字的背后的意义;
取决于我们的目标是什么?一本好书,值得读得慢一些。
卡片说的是,阅读第三阶段,分析阅读的内容。分为三个阶段,11个规则以及延伸的内容。
区别:我所聚焦是主题连接而成的整体,知识、真理这些偏离了我的主题,变成一点一点的内容,它像是无法被我定义,我知道定义的也不是它,它可能就是那样。我我更加倾向把它们整合成一个整体,不在一个点上附加任何层次统领,它就是它,独一无二的,我接受它,在面对一个主题的时候,我才把这些一个个点拿出来,我喜欢这样的感觉,真好。
在基于问题讨论的时候,是回归到问题的本身,提出的观点是对于个人的尊重,每个人都值得被尊重,认可其价值;当面向一个假设和实际问题的时候,是对实际的问题讨论,而不是假设,知识和意见好像在对假设做出回应,没什么不好,只是需要我留意,每个“真理”一类的东西,是对那时当下的情况反馈,当时它被通用的时候,只记得其“真理”,忘记了前提,我时常忘记;
我在想,增强理解力这些有什么作用,或是认识世界、自己、社会,今晚我想到了创新,或许对表达自己的内容有帮助,“写作”在我这里过于模糊,就像是无法被定义,它到底是不是一个“本质”,还是只是一个表象的存在,我没法做出回应;
这样一来一回的讨论,像辩证法,而不是变戏法,是对一些事物的探讨,不过以前是面对面,现在是网络的面对面,它是虚拟团队,一个现代的名字,所有的讨论是对其观点的反驳、质疑、思考、趋向本质,它指存在事情的本身,但是这样好像不礼貌,也很冒犯,但是很尊重你。我想我应该表达清楚了,我是从你的表达主题出发,从新去出发看待书上的内容,这样的讨论,让我印象深刻,加深了理解,很有收获。
这是一个分散的内容,很有可能看不懂,我觉得可以讨论。